辽河口三角洲,这里是一个传奇的地方。19年潮涨潮落,春来冬往,我们在这片宁静又美好的土地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传奇与辉煌。我不知道是这片土地滋养了我们,还是光合人的勤劳与智慧赋予了这片土地更多的神奇。
今天是2017年10月26日,距离新研发中心大楼破土动工500天整。作为在三角洲工作的研发中心成员,也是展馆内容设计的参与者,我见证了它从无到有,从图纸到落成的一幕一幕时光。
依然记得2015年生产的辉煌给我们带来的欢欣鼓舞,然而之后的两年,我们就在生态蟹苗市场的跌宕起伏中饱受折磨。同行业技术的进步与有限的市场容纳量让我们在销售的困境中挣扎。农业的更新换代已不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有商业模式的更迭,甚至是颠覆。压力与危机就这样来临了,甚至不给你调整与喘息的机会。再不寻找出路,生存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居里夫人的这句名言是光合人特有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变梦想为现实,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从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成功、稻田养蟹的首创、到河蟹选育新品种的推广、小河虾稻田繁育模式的成功,我们的每一项标志性成果都是光合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留下的光辉足迹。梦想的力量就像一粒春天渴望生长的种子,再贫瘠的土壤也能破土而出。
2016年6月13日, 光合水产新研发中心破土动工了,承载着所有光合人期待与梦想的建筑开始生根、发芽、生长、壮大。自此,红滩绿苇中刻印下一段转型升级的铿锵轨迹,书写下一部悄然崛起的创新传奇。
主体建设开始了,我们没有马良手中的神笔,绘一张蓝图就能变出一个家园。每一段路面、每一处设施,都要一砖一瓦的累积与建造。400多天的时间,风雨兼程、日夜奋战。见证了白总带领项目部同事们在风雨中赶工,烈日下坚守,却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那一种忙碌与焦虑的状态,有身体的艰苦,重压之下更有精神的煎熬。我想不管时光的车轮行进到何处,研发楼建设一定是我们光合的发展历程中最为厚重的一笔。主体工程竣工了,内涵建设开始了,一个水产技术脑筋的小团队在董事长的带领下开始了科学馆内容的创作。将湿地科普知识、光合的历史等累积成文字,再将数万字的文案内容用最灵活与生动的方式体现是我们的目标。为了将枯燥乏味的河蟹生物知识,抽象的生态育苗技术活灵活现的展示,将蟹稻家生态精品更生动的体现,我们挖空了心思,绞尽了脑汁。严肃认真的科研心态与自由浪漫的文艺情怀无数次斗争与碰撞。我们在每一张选图、每一个措辞中纠结与挣扎着。蜕变,就是痛更快乐着的事情。
经历了搬迁的忙碌、清扫的疲惫之后,9月23日,研发中心落成,凝聚着光合人智慧与心血的作品在李永函老师与雷衍之老师的寿诞庆典中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丰富灵动的湿地科学馆,动人心魄的秘境辽河口,精彩纷呈的庆典晚会,光合人的智慧和真诚给现场的专家和老师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奇与感动,也为自己赢得了口碑和机遇。
我们在期待又忐忑的心情中迎来了十一黄金周的试运营,面对着光合史无前例的大投入,我想所有光合人的心情是一样的,期待着、忐忑着,同时又努力着。大家庭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个小家庭的安稳与幸福息息相关。而只有成员的快乐与幸福才能为大家庭繁荣成长带来最基础的营养。今年的十一大会战是每年传统节日式的生态蟹苗销售之后光合人集体凝聚力的再一次爆发。停车场29000台的停车量,一切井然有序;科技馆开放日6800人次的客流,我们应付自如。忙碌结束之后的踏实与成就感,让我们像是集体通过了一场大考。
我还要讲述几件不被大家熟悉的好消息,那就是高校与院所纷纷向我们这个宽广的的平台抛来合作的橄榄枝。大连海洋大学计划在新研发中心成立光合创新学院,共同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沈阳农业大学准备与我们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盘锦光合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国家遗传育种中心、全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无数的平台、资质、奖项,我们积累着,沉淀着,终于要见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时刻的到来。
“我们将通过新研发中心这个平台,让世人了解光合历史、体验光合文化,将我们的科研实力与企业的文化魅力完美的展现,将光合人的强大表里如一的体现,更要将怀揣美好梦想和渊博学识的八方英才汇聚于此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光合注入生机与活力,实现合作共赢,为我们的发展历史续写新一篇的辉煌。”2017年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我们这样说。现在,我们正朝着这样一个方向一步步迈进。
新研发中心与科技馆落成与运营至今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前行的方向已经越走越清晰,步伐也越来越坚定。转型升级的路,注定是充满荆棘与坎坷的,也许会遇到更大的风浪与艰险,但是不管遇到怎样的考验,我们都坚信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在等着我们。因为引领我们开创历史的,不是那些外在的宏伟与光鲜,而是一个矢志创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灵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