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工作站是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与企业等单位建立的产学研协作平台。2003年以来,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院士专家工作站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已近5000家。
桂建芳说,这种模式让他的团队在与当地企业和河蟹养殖户开展了紧密的合作,“既从田间地头发现了更多科研选题,又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推动了当地河蟹养殖的产业发展”。
稻田养蟹是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鱼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
“这种‘稻蟹共生’的养殖方式好处很多。河蟹和水稻是互惠互利的,河蟹以稻田害虫为食,排泄物可以给稻田进行施肥,水稻为河蟹提供了躲避的场所,河蟹与水稻形成了天然的有机生态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效的促进了有机农业发展。”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为了能让盘锦的河蟹更肥,水稻更香,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以来,桂建芳多次带领科研团队到这里指导企业的科研工作。
桂建芳说,“我国正由传统的稻田养鱼进入稻渔综合种养跨越转型阶段,该模式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动物生长所需食物链和稻谷生长营养需求的生态功能优势下,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和稻田杂草,增加水体营养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出更多质量安全的稻米和水产品。”
李晓东介绍,在院士团队的指导下,他们带领当地的螃蟹养殖户以河蟹新品种“光合1号”为核心,以构建‘稻渔综合种养与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围绕稻田种植、扣蟹养殖、成蟹养殖、虾蟹养殖、安全越冬等环节开发一系列配套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养殖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能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抓手”,桂建芳强调说,目前,全国多数省市都开展了“稻虾连作+共作”“稻蟹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龟共作”“稻鳅共作”“稻鱼共作”等多个典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未来完全可以构建一幅“水中鱼蛙跳,山中果子掉”的稻渔种养的生态图景。
如今,在院士团队的指导与帮助下,工作站已申请专利2项,筹备发表论文3篇,先后开展数字渔业现代智能化养殖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与设施化智能化池塘养殖等生态模式结合等项目,将成为“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